每年清明回中部掃墓的時候
一定會先去榕樹下用蚵仔爹跟韭菜條先祭一下五臟廟之後再去看祖先
邊吃就會邊聽阿爸細說跟前一年內容一樣的孩童趣事
吃的東西看起來做法很簡單,卻很美味
千篇一律的內容聽起來很普通,卻每次都笑
在清明節的我們家一再上演這樣的戲碼卻頗受好評
胃口也特別好,菜單上的東西都巡禮了一次
蚵嗲就被制約成一種"家鄉"的食物
在台北也就不會特別找哪裡有賣蚵嗲或主動想吃了
每次經過東門市場都很容易被這蚵嗲的布條吸引,但是心中還是想著榕樹下
上個禮拜有去找馬叔餅舖的時候就想說
如果有找到的話之後就來吃看看吧(其實是么鬼愛找藉口嗑東西)
既然找到了,我跟阿尖隔天就來啦(么鬼吃東西的行動力是很可怕的)
走近一看好小的一個攤販是第一印象,我們是排在人行道上
凹進去的一個小三角就是他們製造美味的地方
我們根本站不進去裡面
老闆因為離油煙很近所以都帶著口罩
所以很貼心的把要跟人客說的話都貼在牆上了,星期一公休喔,不要白跑了
菜單一目了然
整間店就這樣,因為有行道樹的關係通道成了"單行道"
南來北往的行人互相禮讓之後再通過是排隊時觀看的樂趣
排隊的人還真不少
主要的材料也走簡單路線,現點現做
跟榕樹下走同一路線,但是榕樹下的東西總類比較多一點
還沒吃看起來就不由自主的感覺很好吃
三人安靜又俐落的分工,讓狹小的空間中不感到一絲混亂
回家一看,這蘿蔔糕每個漢操都很好!!!這樣才一份的量
兩份蘿蔔糕跟兩個蚵嗲就擺滿了一個盤子
參見東石蚵嗲
菜單上每樣都品嘗一下~開動
這.....不是賣蚵嗲嗎???結果印象最深的是蘿蔔糕跟花枝丸
實在是因為他們的個頭都比標準大了點~好飽
醬也很好吃,每個單品也都不會很油膩
至於主角蚵嗲,在台北可以吃到尚可的已經很感謝了(蚵仔的個頭再大一點會更好)
整間店C/P質頗高,下次還會去再解阿爸的鄉愁
(么鬼連冠冕堂皇的後路都鋪好了,又可以繼續吃~YA)